《防灾科技学院报》
出版时间:2018-06-27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叫我如何不想她


作者:袁新星

弹指一挥间,防灾七八年。这一次真的要和亲爱的母校防灾说再见了。一想到这,五月慵懒而浮躁春风里弥漫着浓浓的眷恋与淡淡的哀伤。再见了我的青春年少,再见了我的梦马年华,再见了我的儒雅教授,再见了我的白衣少年。再也不见了,一切的美好芳华。尚未配好剑却要入江湖的忐忑不安,尚未告别,已然想念,已然泪流满面。

昨天的我,背着书包跟在爸爸身后来到梦中的防灾校园,还记得那时候满眼的憧憬与好奇。我的大学,这就是我的大学!清晨六点的网球场上空响彻着激情的呐喊,上午十点的游泳池一帮大一的新生在上游泳必修课,北校宿舍的阳台在下午四点时最适合洗衣服,深夜十点图书馆的阿姨会赶着一群热爱学习忙于考研的孩子们赶紧回去休息。那时候南校6号楼是上课的主阵地,每天南北校来回跑上课的我们不用计步数也会轻松过万的吧。因为正如大家开玩笑说的,虽然防灾不大,但很长啊。时间是贼,偷走一切。转眼间10级的大学同学们五湖四海,散落天涯。而我在被社会大学打了一巴掌后,咬牙坚持边工作边复习,成功考研,回到了母校防灾的怀抱。这一回归,如游子老还乡,如海船泊入港。

与防灾再续前缘的三年,是我成长最大的三年。研究生期间,我极其幸运地加入了郭迅教授的课题组,也获得了第一时间接触到最新最前沿的结构抗震方面的知识的机会。我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般地扑在了振动台实验室里。这里有奇妙的RC框架房屋结构建造过程,有地震模拟试验条件和结构振动测试,有揭示房屋结构倒塌机理的试验过程。很多之前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在郭老师这里都能迎刃而解。难怪北工大的刘老师说:“郭老师是问题终结者,没有他解决不了的问题!”跟着郭老师学习是我与防灾最美的重逢。

当然,理工科的实验室的生活是艰苦但又充满乐趣的。穿着工作服的我,时而拉钢筋下料,时而敲砖、活混凝土,时而钻在模型里面贴应变片布设传感器,我们自嘲但是又满满的成就感。因为这些经历不仅仅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更让我有勇气和自信去面对日后生活中的任何困难,“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问题多”,每当遇到难题时,郭老师的话总会回响在耳边。回想起来,多少次,我们跟在郭老师身后听他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讲解艰深晦涩的结构动力学之类的理论;多少次,为了试验更为完美我和实验室的师傅们在周末毅然选择加班加点;多少次,307的师门兄弟姐妹们齐心协力浇筑混凝土后一起去福成撸顿大餐,当然,每次都是郭老师买单。

对防灾的眷恋和不舍不仅仅是因为振动台实验室。事实上,重逢后遇到的每一位防灾人都格外可爱。进校门的第一天,食堂打饭的胖阿姨就每次给我春风般和煦的微笑和超额分量的饭菜。宿管的漂亮阿姨们慢慢都能叫上我们的名字,而且好多次我在实验室加班晚归时,阿姨都会温柔而又耐心地给我留门。还有新开放的招人嫉妒的生活服务室,曾几何时,我们研究生班的同学们在一起涮火锅,我那又帅气又贤惠的师弟们在里面做麻辣小龙虾和东坡肉,而且我用生活服务室里面的锅煮的泡面也被他们赞不绝口。游泳馆的小可爱都很友善,每次去游泳都不刷钱,图书馆的那句“无论什么时候,图书馆永远为你亮一盏灯”暖心标语让我铭记在心。研究生处的老师们都耐心负责脾气好,在院报时宣传部的老师们都对我照顾有加。回首张望,自己真是何其幸运,可以在兵荒马乱的青春岁月里承蒙母校防灾的庇佑,让我保有一颗赤子之心。

        忽而盛夏,我又站在凤凰花开的路口与母校告别。这么多可爱的人啊,让我如何不想她。

防灾科技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6966次访问,全刊已有1591310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