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科技学院报》
出版时间:2017-11-27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中国高校审核评估的思考

—就中国高校审核评估的理念、标准与方法同吴岩研究员的对话


作者:秦 琴
       笔者(以下简称笔):尊敬的吴老师您好!您是“五位一体”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主要设计者,提出了全新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五个度”的质量标准,并运用于审核评估当中。那么,请您介绍一下“五个度”的质量标准有何特点?
吴岩主任(以下简称吴):中国的高等教育经过了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从刚开始模仿、跟随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到现在我们与世界高等教育比肩而行,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了大幅的提升。“五个度”的标准——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师资条件的支撑度,质量保障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户的满意度,这是中国首次提出自己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它体现了我们在理论研制上的突破,它解决了两大难题:第一,解决了教育的质量只能定性而不能定量的难题。这五个度把定性的质量定量化,解决了质量如何测度的问题;第二,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来看,高等教育应该是多样化发展,而质量也应该是多元化。中国高等教育以前在发展中有一个被人诟病的“同质化发展”( 或称为“千校一面”)问题,“五个度”的标准为院校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方向。“用学校自己制定的尺子量自己”,既解决了高等教育质量如何度量的问题,又解决了高校如何多样化发展的问题。五个度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在国际上也受到认可,加拿大联邦政府总理教育顾问、圣玛丽大学校长科林·道兹教授在2015年参加我国审核评估时说,中国的高校评估“制度规范、标准科学、程序透明”,无论是大学办学还是质量评估,都应该保持中国特色和中国模式,“中国特色无须让步于世界统一标准”。这句话的意思是他认可我们的质量标准,并且认为我们的质量标准将慢慢地成为被世界采纳的国际标准。
笔:刚刚您谈到了“用学校自己制定的尺子量自己”,那么,为何可以让高校自己制定“尺子”,又如何判断这把尺子是否合适呢?
吴:这是一个关于“目标适切性”的问题。审核评估不同于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和水平评估。合格评估属于认证模式的评估,执行的是国家最低标准,达到标准即可通过。审核评估是“目标适切”的评估,它与认证评估不同,是“基于标准”的质量评估。“目标适切”的方法曾遭到过怀疑,理由是它弱化了“目标本身适切”这一原则。比如,当外部评审小组对照高校自身设定的目标来对其绩效表现进行评估时,会发现被评高校完全达到其自定目标,然而却没法证明这些自定目标是否具有学术价值(即这把“尺子”本身是否合适)。人们担心高校在制定这些目标时是否已经有意地做了一些调整,以便于高校更容易或轻松地通过外部评审。其实,国家通常会对高校有一些强制性的发展要求,高校必须在这些要求下确定自身的任务使命,这本身已经顾及到了目标本身的适当性,也就是这把“尺子”的适当性。
笔:也就是说,高校在制定这把“尺子”的同时其实还有一些条件作为保障。
吴:在审核评估中,高校自己制定“尺子”是有指导和约束的,那就是审核评估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定期填报与自评报告定期提交制度。我们建立了基于网络的高校教学质量数据库共享平台——高校基本状态数据库,这为教学评估工作提供了强大的信息资源支撑。这种方法和技术把基于数据和事实的常态监测和依靠专家考察判断的周期性评估相结合,实现了学校内部质量控制、政府监测高等教育质量、社会监督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多重目的,也为高校自己制定“尺子”做好了监督和保障。
笔:审核评估并未给参评高校设置统一的质量标准,也没有像合格评估一样提供一套“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对生师比、生均日常教学经费等基本办学条件做出数量上的规定,而只是给出了一个“审核评估范围”,而非“评估指标”,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为何是“范围”而不是“指标”呢?
吴:评估过程中,评估机构或参评高校都可能不同程度地存在对量化指标的依赖,如量化的标准,量化的记录以及量化等级的结果形式等。量化的指标有助于确保评估的透明度,也可以弥补专家水平不足或对学校的情况不够了解的缺陷,但过度追求量化指标又容易导致高等教育机构回避真实的定性评价,只报告那些简单的、对自身有利的数据,进而导致高校陷入对量化指标本身的盲目追求,而不去探究办学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评估中,有个问题一直很难回答清楚:什么是质量,怎样表现高等教育质量?如果质量只有一个标准,会陷于同质化,也不利于高校特色办学、特色发展。经过了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在高校评估中尝试用多元维度来描述质量标准,很好地解决了定性问题难以定量化的问题,既保证符合多样化发展潮流,又有一定的原则和标准。此外,审核评估方案取消了等级,目的是消除评估的功利心态,减轻学校评估负担,提高评估实效。审核评估的目的是促进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而发展的内驱力在于高校自身,评估只是外在因素,能否起到促进作用,最终取决于高校的自我努力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参加审核评估的高校本身有一定的发展基础,有着相对成熟的办学理念和教学经验积累。它们都已通过合格评估或水平评估,说明已达到或超过了门槛标准,接下来,审核评估是基于评估机构对院校以自己的方法达成自定目标过程中的绩效表现进行检查。在这种情况下,让高校自己制定适合自己的“多样化”的办学目标,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给学校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我国高校从“千校一面”向“一校一面”转变。
使用“审核评估范围”的表述方式而不是“指标”,因为这个“范围”是可选的,例如“自选特色”一项,是为了鼓励高校办出特色而增加的一个自选项目,不是必选。只给出评价需要涵盖的指示性范围,评估专家的判断就显得非常重要。同时,这些评估专家都是从各个高校或行业里选拔出的精英、领袖,有着非常丰富的评估经验。但他们还需接受严格的培训、管理和资质考核与培训,以保证评估工作的质量和评估结论的真实、可靠。
笔:“审核评估范围”涵盖了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取消了优、良、中、差的等级性评价结论,是要进行达成度的说明性评价。那么,如果从评估者的角度出发,应如何来审视并检验高校是否达到或满足这“五个符合度”呢?
吴:从审核评估的指标及其范围来看,“五个度”的质量标准涉及了学术办学目标与定位、师资队伍、教学资源、人才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高校特色等七个方面。从人才培养过程来看,包括了从招生、人才培养到学生就业的全过程,涉及学校人、财、物工作的方方面面,关系着学校的历史(积淀形成的办学风格与特色)、现在(正在做的工作)以及未来(办学方向、发展趋势)。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为例,专家在进校考察时会关注各个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及实现程度,也就是你说的与你实际做的有多大差距。一所座落于大城市且极其强调科研优势的传统大学与一所注重招收非传统学生群体的教学型学院,二者不能以同一套标准进行评判。“质量保障运行的有效度”考察的是学校是否有专门的质量监测部门、专业的质量监督队伍、可操作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定量定性的有机结合的督导评价、及时到位的评估结果反馈、持续有效的质量改进。具体而言,学校需要建立适宜自身发展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学校依据这些质量标准,开展教学工作。“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更多关注学校自我评估制度的落实,如院系评估、学科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的开展情况等。其中,国家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年度教学质量报告、普通高校基层报表等等都是重要的信息考察点。最后,“学生和用户的满意度”考察的是学生对学习效果的满意程度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使用情况的满意程度。“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是否贯穿于评估工作的始终,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学校是否为学生学习、交往、生活、发展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其中,学生的评价和满意度作为学校工作质量的内在标准都是考察的核心。
笔:听完您的解释,感受到了“以学校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理念在审核评估中的具体体现。“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在院校评估中反复强调的话题,那么,您对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又有什么建议呢?
吴: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包括由政府或社会组织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和由学校自我评估为主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两个部分,其中学校内部保障是基础,外部保障和评估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外部保障和评估的目的最终在于形成学校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机制,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健全,才是整个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成熟的根本标志,也是评估工作走向常态化、制度化和自觉化的标准。有了这样的机制,提高教育质量就不再是单一的外部要求和号召,而变成了学校自主的意识和行为。在审核评估中,我们通过考察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运行的有效性来间接评估高校的教育质量,就是为了突出学校内涵建设、发展特色,实质上是从高校内部建立一种激励和问责机制,改变过去高校处于“被评估”的被动地位,而走向大学自治的实践层面。
完善的高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需要在组织机构、专业队伍、质量标准、评估监测、结果反馈、持续改进等6个关键要素形成闭环。具体来说,就是考察高校是否有专门的质量监测部门、专业的质量监督队伍、可操作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定量定性结合的督导评价、及时到位的评估结果反馈以及持续有效的质量改进,这一系列的质量管理活动是否形成一个促进教育质量循环上升的闭环系统。最后,质量保障应上升为一种大学文化,让质量保障成为一种大学的自觉行业,凝练成为一种质量文化,并成为一种大学文化,是我们大学共同的责任和工作。
笔:非常感谢您对如何建立和完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出的这些宝贵的建议。最后,我想请您谈一谈,对于今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发展,您有什么看法呢?
吴: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已达3700万人,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但是,我们还需要在做大的基础上将高等教育做强。这将会是一个非常艰辛的历程,而我们的步伐也将是坚定、扎实而有力的。第一,我们的标准已经开始走向国际;第二,我们一些高水平大学在学科建设、科技成果、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行业特色专业建设等方面的表现是值得赞许的。例如,在2016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上,中国多所大学榜上有名。但是,整本上说,中国高等教育还存在短板和不足,这是我们必须警醒和认识的问题。对于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我们需要有标准、有手段、有方法、有技术来保证。可以说,制定与国际标准实质等效的教育质量标准,才能确保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向走得对;标准的实质等效还有赖于方法技术的有效,只有运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法,才能确保质量保障活动开展得好;建立现代化的内外部相互结合与促进的质量保障体系,并上升为一种质量文化,才能确保这条路走的长。现在,应该说我们所采用的标准、方法和技术使我们在提升质量这条路上进入了快车道。
笔:感谢您的宝贵建议,相信今天的沟通不仅对审核评估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也为正在筹备和迎接审核评估的高校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建议,更让我们对中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强国的迈进充满了信心。相信“五位一体”评估制度能够在实施过程中越来越完善,中国的质量标准以及专业化和国际化、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评估监测工作,也将逐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编辑:张婷婷  王慧平  王长昇)

防灾科技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4997次访问,全刊已有1591359次访问